在你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请务必点击一下页面上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你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你感受到不同的互动体验,感谢你的支持和参与!
“无论如何,我要亲手拆碎那颗炸弹!”
1988年,上海的宋时轮已经79岁高龄,本该安享晚年的他,在接到军区传来的紧急消息时,愤怒至极,做出了这番激烈的表态。
展开剩余88%原来,事件的起因发生在徐州铜山县张集乡,当地的农民在挖掘河道清淤泥时,偶然发现了一个尖锐的物体。经过仔细清理,竟然是一颗长相奇特、两端尖锐的炸弹。他们立刻报警,公安人员随后联络到了南京军区。
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检测,确认这颗橄榄形炸弹长约103厘米,直径33厘米,重达250公斤。它并非训练时用的模拟炸弹,而是一枚遗留的真实炸弹。进一步查找资料后,军区确认,这颗炸弹是1947年由美国制造的航空炸弹,采用了M109AR型引信,是一颗爆破性强的重型炸弹。经推测,这颗炸弹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场战斗中遗留下来的战利品。
“难道它是在淮海战役时遗留的?”军区领导们的疑问引发了进一步调查,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炸弹的背景和如何处理,决定联系一位关键人物——曾参与过淮海战役的宋时轮上将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宋时轮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异常,提出了要“拆碎炸弹”的强烈要求。
为什么这颗炸弹会与淮海战役产生联系?而宋时轮为何对此如此激动呢?一切要追溯到那场以少胜多的悲壮战斗。
淮海战役:以血肉筑就的胜利
1946年,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,蓄意挑起内战,解放战争由此爆发。那时,国民党军队试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解放军,但他们很快发现,这不过是一场空想。
1948年11月,经过我军在辽沈战役中的顽强抗击,东北全境得以解放,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力量的士气,也为解放军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,战略局势发生了转折。中央军委随即下达了作战指令,要华东野战军围歼驻扎在徐州地区的黄百韬兵团,这场战斗也被称作“徐州阻击战”,是淮海战役的第一场战役,虽然我方最终胜利,但这场胜利却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。
黄百韬兵团从徐州东面出发,试图向徐州城内进军,企图与国民党其他兵团会合,形成一支接近30万兵力的大兵团。蒋介石也在此时紧急调遣邱清泉、李弥等兵团前往支援。蒋军虽然装备精良,但我军在武器上却劣势明显,面对这样的局面,我军的将士们并没有退缩,反而发挥出了惊人的顽强意志。
宋时轮的决策与坚守
面对国民党强大的兵力和装备,宋时轮并没有畏惧。他清楚地知道,若要成功完成阻击任务,就必须面对面与敌人正面交锋,不能有任何迂回和放弃阵地的想法。“这是一场死拼的战斗。”他在接到任务时曾这样说道。尽管如此,宋时轮依然带领第十纵队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阻击。
在分析敌军情况时,宋时轮发现,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兵力远超我方,且装备先进,优势显而易见。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,他决定采取坚守阵地、局部反击的策略。而此时,国民党第五军已经开始发动猛烈进攻,试图利用其强大的火力和坦克优势压制我军防线。
战斗开始后,敌军的坦克和飞机重炮迅速向我军阵地推进。面对这种局面,宋时轮迅速做出反应,根据地形重新调整防御结构,并命令战士们趁敌人炮火稍作停歇时反击。在宋时轮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下,敌军坦克遭遇重大损失,第五军200师撤退,国军的进攻被暂时打破。
然而,敌军并没有放弃,李弥兵团紧接着发起了第二轮进攻。宋时轮深知这场阻击战的惨烈,他下令各阵地死守到底,决不能让敌人继续前进。最终,经过长达十天的激战,我军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圈,取得了徐州阻击战的胜利。然而,代价却十分沉重。根据史料记载,这场战斗中我军损失惨重,尤其是担负主要阻击任务的第十纵队,伤亡近五千人。
炸弹的最终处理与历史的铭记
随着战斗结束,宋时轮再度面对一颗可能带来巨大危险的炸弹。对于这颗炸弹的处理,宋时轮有着深刻的情感——他亲历过的淮海战役让他永远无法忘记战友们的牺牲,因此,他提出了“拆碎炸弹”的方案,表示这颗炸弹应该从历史中消失,以避免再次成为杀戮的工具。
然而,南京军区的领导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他们认为,这颗炸弹作为历史遗物,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,还能够成为教育后代的警钟。最终,经过双方的协商,决定保留炸弹的外壳,将炸药和引信拆除,并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留。
如今,这颗航空炸弹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,成为纪念淮海战役和无数战士英勇牺牲的重要见证。而宋时轮的战功与精神也在博物馆中得到了永久铭记。
后记
历史的悲壮和胜利的来之不易,警示着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。无数英雄的牺牲和奋斗,才换来了如今的安定局面。战争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,但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岁月。和平来之不易,铭记历史,才能让我们永远不忘曾经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旺源配资-在线配资论坛-股票杠杆的平台-加杠杆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